说明:
1A妈妈因为4岁的A宝没有收拾玩具的事情,大发雷霆,破口大骂。A宝吓得原地僵住,可妈妈却认为孩子故意不行动,于是愤怒升级,大喊大叫地掀了玩具箱,并把玩具丢进垃圾桶。A宝哭着上前制止,妈妈愤怒到达极致,动手打了他……最后,妈妈坐在地上,看着一地玩具,在孩子的哭声中羞愧、懊悔不已。 如果你也曾干过类似的事情,问问自己,有没有发现你很擅长愤怒?特别是对着孩子发火,我总结了一下,往往会有以下几种论点支持着怒火熊熊燃烧:——不是我想发火啊,是你总是惹我, 我是在保护自己。我很凶的,你停止!——我不是想发火,而是正义之举,因为你错了,我必须让你明白,你错了,我才是对的。——如果我不发火,你是不会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你就不会记住要改正你的行为。——我受伤了,当然要发火,不然你们不会知道我的感受,我要让你们都知道我有多难受。为什么当遇见矛盾和冲突时,内心会第一时间点起熊熊怒火呢? 2这让我想到很多电影画面,当主角们遇到危险事情时,他们都会随手拿起一个武器、枪、刀、棍棒、或者捡起地上的石头、玻璃碎片什么的……然后他们幸免于难。 愤怒,就是生活中,我们随手的武器。在我写文章的时候,猫咪在眼前晃来晃去,它长长的尾巴在电脑上扫来扫去,“烦死了,走开!”我说,与此同时,我眉头一皱,眼睛一瞪,做出一副我很凶,很生气的样子。猫咪,跳开了,趴在沙发上,远远地望着我。这个距离,此刻我很满意。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你也会像我一样,善用愤怒拉开距离,你觉得舒服的安全距离。所以你并不是真的“生气”,而是靠愤怒,来伪装。愤怒的出现,处于对“我”的保护。有时,伪装得连自己都骗过了,还以为自己真是个“暴脾气”。“暴脾气”三个字,足以让人离你远远的,且连同自己都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当我们对自己不了解时,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行为,所以不难发现,很多“常生气”的人,常常做出失控的事情。其实他并不想...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52
说明:
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很严肃地提到,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可是在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哦!因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区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不会变化的。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所以,当孩子表现好时夸他们“聪明”,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因为自己的天赋。Carol Dweck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她指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 停止说“你真聪明”开始说...1.你很努力啊!—— 表扬努力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作品时,可不要被喜悦冲昏头脑,请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表扬坚毅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苦思冥想一个围棋残局,一次次尝试操场上高高的攀爬架,无数次失败后无数次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3.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不错。—— 表扬态度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4.你在______上进步了很多!—— 表扬细节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而且换气频率也更加均匀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5.这个方法真有新意!—— 表扬创意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最容易让人跟“聪明“挂钩起来,可是奇思妙想真的是“聪明”吗?它应该是创意和思考的积累哦,是孩子在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呢!所以,表扬”有创意“就对啦!6.你和小伙伴合作的真棒!—— 表扬合作精神一个人无论多能干,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做得还不...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40
说明:
产品名称:爸爸妈妈生产日期:怀孕那天有效期限:10年注意事项:请珍惜陪伴孩子的前10年,别让自己过期。因为孩子10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荔枝妈妈01 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有这样一段:45岁的马国梁与妻子刘俐俐准备离婚,两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各不相让。马国梁天真地认为,自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归自己天经地义。但实际上,马国梁却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给孩子做的饭难吃得连自己都吃不下,还责怪妻子有意拉拢。妻子反问道:孩子都这么大了,是谁想拉拢就拉拢得过来吗?老马无言以对。任凭老马百般努力,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妈妈。 不要等到孩子都长大了,才想到,哦,我应该多花点时间好好陪陪孩子。但是,这有用吗?不好意思,晚了!孩子已经不需要你的陪伴了。原因很简单,已经过了有效期。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哪怕你后悔、自责、苦口婆心,甚至是歇斯底里。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你们干嘛去了呢?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存在「有效期」的!当你不知道珍惜的时候,上帝自会将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你能做的,要么是乖乖退场,要么是等着被孩子扔下舞台。02 ...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29
说明: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也会矗立得良久,不怕风吹雨打。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那么房子就会摇摇欲坠。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后头几年建筑起来的,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理解安全感并不难。就拿最基本的生活起居来说,当我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是结实的,不会松动和坍塌,才敢放心地迈出脚步去走。当我们知道街上没有战乱没有暴动,没有生命危险,我们才敢到外边去游逛办事。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的基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安全感稳固的儿童有以下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之处也...
2020
-
09
-
25
点击次数:
1
说明: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四大心理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如果一个女孩子,初一时拒绝穿粉色的衣服,一两年后,她又坚决要一条粉色围巾,您真的别奇怪,这是孩子从要求长大,走向要求成熟。拒绝粉色因为要拒绝幼稚,接受粉色,是表现自己再走向个性独立,走向成熟。这时,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出奇地不听话。男孩今天要一双名牌鞋,明天回来对家长说某某同学有了新的手机。男孩、女孩的书包上挂满了明星图片,谁的生日请大家去吃饭……很多男孩会在群体里学会抽烟、喝酒。女孩学会化妆、染发。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些仪式,向成年人看齐,在小群体里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而成年人却感觉他们是逞强。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我们的社会水平在提高,家长也有攀比心理,装饰家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们打扮漂亮,给他们兜里揣上钱。试想,当孩子兜里装着钱的时候,他们上课总是在想如何花钱,势...
2020
-
09
-
23
点击次数:
2
说明:
从“富二代”到“官二代”,以至“歌二代”等等怪象的出现,反映了整个社会在教育取向上的方向性错误,反映了以应试教育、技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误在学校教育出现短板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及时跟进,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 现在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完全不提人格养成,而只在知识技能上做文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用心良苦安排钢琴、电脑、舞蹈等课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艺。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儿童教育以人格完善为核心 1.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常见一些父母管教儿女,完全不顾及尊严,任意责备、打骂,甚至一句话就判定他没有出息,严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所谓维护人格尊严,就是要让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验,不要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奴颜卑膝、推托诿过,这才是有尊严。 2.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现代父母往往尽其所能,供给儿女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却造成他们凡事得来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为只有接受,反而助长贪念,导致内心的贫乏。在生活中,应当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尊重他人。此外,可以带小孩参观伤残医院,去见识世间的凄凉面,来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3.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只要肯认错的人,就表示有惭愧心、有忏悔心,有了惭愧、忏悔,才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尤其肯认错,就不会诿过...
2020
-
09
-
21
点击次数:
1
说明:
有很多优秀的父母很厉害,他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就是总是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方法去面对孩子。这种厉害的能力,在我看来,跟学历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完完全全是他们成长环境所带来的良好结果。这里所说的成长环境是什么呢?是父母之间相处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对问题的态度,父母对世界的态度。也不能说这种家庭就完美无瑕。事实上,这样的父母也好,孩子也好,总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比如,对某些事情很没有把握,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还是会有个人的偏见,不过那又有什么呢,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价值感,而不是他们的认知。之所以想说出这个结论,实在是研究了很多孩子的成长,状态以及家庭环境,才得出了这么一个大道至简的结论。而其他的教育理念也好,成长规律也好,在这种好的态度前面,作用力显得非常的苍白。是啊,人活着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理念,彼此之间有一个好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情感存在,才会互相珍惜,才不会有伤害。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要早起一点的,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啦。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然后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此处略去500字。……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的,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 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
2020
-
09
-
21
点击次数:
1
说明:
幼小的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一定会撒的到处都是,幼小的孩子走路一定是跌跌撞撞或横冲直撞,幼小的孩子一定喜欢看动画片,玩手机、电脑、IPAD,幼小的孩子很难判断什么是好坏、对错、安全和危险,幼小的孩子一定会依赖我们,喜欢我们抱着、陪着讲故事玩游戏,幼小的孩子甚至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更别说认识、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总之,孩子会有诸多的不能、不会、不懂、不及,父母如何引导、支持、建设孩子,可以让孩子发展出专注、自信、创造性、好习惯、责任感和竞争力?!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亲子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父母说的话孩子愿意听,孩子心里有话愿意跟爸爸妈妈说?!如何有效地引导、激励孩子,让孩子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会学习?!如何才能懂得孩子,陪伴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孩子通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是孩子和人、关系、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们怎么做,可以让孩子顺利地进入世界,在关系中自在地共处和独处呢?! 每一个父母都超级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尽自己所能给自己孩子提供最好东西,绝不会犹豫。但问题是:什么是最好的呢? 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爱,还是碍呢?! 社会进步发展的太快,我们被潮流、时尚、主流裹挟着,忙忙碌碌、停不下来,无论是主动地前进,还是被动地跟随,走着走着、跑着跑着,我们很容易忘掉了初衷: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伴侣和对方结婚?我们为什么决定生这个小孩?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还是每天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是我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我和你?我还记得来时的路吗?我还记得自己是谁吗? 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内在的期待,特别是我们爱自...
2020
-
09
-
18
点击次数:
1
说明:
每一个关心孩子的父母,都要学习做孩子的心理 有很多优秀的父母很厉害,他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就是总是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方法去面对孩子。这种厉害的能力,在我看来,跟学历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完完全全是他们成长环境所带来的良好结果。这里所说的成长环境是什么呢?是父母之间相处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对问题的态度,父母对世界的态度。也不能说这种家庭就完美无瑕。事实上,这样的父母也好,孩子也好,总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比如,对某些事情很没有把握,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还是会有个人的偏见,不过那又有什么呢,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价值感,而不是他们的认知。之所以想说出这个结论,实在是研究了很多孩子的成长,状态以及家庭环境,才得出了这么一个大道至简的结论。而其他的教育理念也好,成长规律也好,在这种好的态度前面,作用力显得非常的苍白。是啊,人活着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理念,彼此之间有一个好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情感存在,才会互相珍惜,才不会有伤害。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要早起一点的,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啦。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然后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此处略去500字。……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的,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 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
2020
-
09
-
18
点击次数:
1
说明:
表情十一、发脾气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儿童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2020
-
09
-
16
点击次数:
1
说明:
表情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
2020
-
09
-
16
点击次数:
2
说明: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
2020
-
09
-
16
点击次数:
2
说明:
郑州青少年心理咨询哪里好?找河南领 先首席青少年心理专业机构:爸爸妈妈需要看,你是怎么样教育孩子的? 一位妈妈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妈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
2020
-
09
-
13
点击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