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有时候,我们觉得给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可孩子却不领情,总是“不乖”,和你“对着干”。而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会哭、尖叫、使性子或者不高兴,可能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选择这些直接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不乖”行为的成因。至关重要的人类情绪需求不论植物、昆虫或动物,所有的生物都有基本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获得满足,就不会繁衍茁壮。对于人类来说,除基本需求外,情绪需求也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压力过大、无法应付,甚至会导致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而人类最重要的情绪需求包括:安全: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没有过多恐惧掌控:感觉人生某种程度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关注:付出且获得适度的关注亲密:至少和一些人有情感上的连结,从那些人身上体验到友情、爱或乐趣跟一个较大的社群有连结:归属于某个比自己更大的团体成就与身份地位:感觉自己在人生中某些重要的领域是很称职的,而且受到我们所属团体的认可,例如家人、同事或朋友隐私: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放松与休息:可以暂时把每天的烦恼放在一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个最根本的需求可以涵盖其他种种需求,这个需求就是维护、确认自我,也就是自我意识。而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感觉身为一个人的价值被摧毁。孩子的最主要的需求又有什么孩子会以身体尝试来学习(用手指戳洞,会扭动着身子爬过狭小的空间等),所以他们需要有时间去自由探索、玩耍。孩子需要透过模仿来学习,还会问问题,试图从我们给他们的答案中找出道理。所以每天最好给孩子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在大人松散的监督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步调去开发自己。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玩耍、开发自己的想象力、透过尝试错误法和行为重复法来学习。小孩在情绪能否获得幸福感,取决于照顾他们的大人,有没有让他们在初到人世这几年,就开发出健全的人际连结。如果照顾者满足了幼儿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孩子将来长大就会信任周遭...
2020
-
09
-
27
点击次数:
0
说明:
萨提亚女士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表达,将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1. 1,情绪和感受不是可耻的,是正常的,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传统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常常压抑孩子的情绪,也就是当孩子哭的时候,就说不要哭,勇敢的孩子不能哭的。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就说不要害怕,警察叔叔来了,或者什么老虎来了。一方面是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的哭勾起他自己内心的情绪,另一方面是一直沿袭以前的错误的管教方式。其实我们要教孩子认识有情绪和感受是正常的,没有对和错,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的情绪表现,并且我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需要跟他共情,并且倾听他的诉说,而不是急于告诉他很多的道理。其实有时候孩子说完了事情,情绪好了。如果常常压抑,最终会爆发的,第一次爆发一般是在11岁-12岁,第二次危险年龄是18岁第三次危险年龄是25-26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孩子有问题,多动,迷恋网络游戏,杀害自己的父母,自杀等等。2.我们要教会孩子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你的感受是你的,别人的感受是别人。这样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不是习惯的去指责别人带给你情绪。传统教育的方式下包括我们自己常常指责别人让我们自己不快乐,痛苦,难受。其实我们自己是自己的情绪主人,我们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和去调整自己的情绪。3.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的玩具被抢了以后,可以教孩子跟对方说:我刚才看见我的玩具被你抢了,我心理很难受。这是我最心爱的玩具。希望你以后要玩的时候,请先跟我说一下。这样给人的感觉自然就舒服很多,全部都用到第一人称,而不是都是'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让我很难过',焦点是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有一个前提是我...
2020
-
09
-
26
点击次数:
3
说明: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1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话:45岁的马国梁与妻子刘俐俐准备离婚,两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各不相让。马国梁天真地认为,自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归自己天经地义。但实际上,马国梁却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给孩子做的饭难吃得连自己都吃不下,还责怪妻子有意拉拢。妻子反问道:孩子都这么大了,是谁想拉拢就拉拢得过来吗?老马无言以对。任凭老马百般努力,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妈妈。不要等到孩子都长大了,才想到,哦,我应该多花点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有用吗?不好意思,晚了,孩子已经不需要你的陪伴了,原因很简单,已经过了有效期。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哪怕你后悔、自责、苦口婆心,甚至歇斯底里,孩子小的时候,你们干嘛去了呢?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存在「有效期」的!当你不知道珍惜的时候,上帝自会将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你能做的,要么是乖乖退场,要么是等着被孩子扔下舞台。2曾经看过一个小朋友的作文,把爸爸没时间陪他玩的经历写了下来。其中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丧偶式育儿”、“隐形爸爸”,我们对于这样的名词已经见怪不怪。一组数据调查显示,高达77%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仅9%爸爸陪伴孩子超过3个小时。不得不承认,现在孩子出生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给了妈妈。你会发现,在各种群里探讨育儿问题的基本都是妈妈;带孩子上兴趣班、辅导班的人大多也是妈妈;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同样还是以妈妈为主。刘墉说: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中国青年报做过一个调查:94%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就有「影子爸爸」。那么,爸爸去哪儿了呢?加班?应酬?打麻将?玩手机?是否真的挤不出时间陪孩子,还...
2018
-
12
-
16
点击次数:
126
说明:
什么是原生家庭?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模式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和伴侣的行为模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们的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所以为了孩子,请做更好的原生家庭。不要再做以下几种:01 完美主义你的爸妈一直是要逼着你做超过你自己的能力的事。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人,情绪是焦虑,行为是强迫性的,语言是“必须要···应该要···”,做得到也是焦虑的紧张的,做不到会自卑沮丧。他不能犯错的,他对自己这样,对爱人孩子也是做不到的,这样会伤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里,最少你得看到我,完美主义的人是不懂得感激人的,你做得再多她会觉得应该的;夫妻关系里,第二,还需要欣赏;第三崇拜,特别是女性对男性,男性需要被看到被欣赏被崇拜。 02 过度高压任何话不允许你说,只有他们说。这个家只有他说,没有你说,因为这样你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外向的人,被高压,会逆反,如果父母继续高压,孩子一味逆反长大后可能会行为偏差,用固执来保护自己,用来对抗,在独立自主方面会过度反应。内向的人,被高压,会退缩在里面,比较危险。长大后,可以做: 03 过度溺爱总是让你去做明知不可以做的事,事实上是顺着你的心意去做的。被溺爱的孩子,是任性的,有手段的,听到爸妈说不能时,他就出手段了,父母就给了。自我为中心的,更加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被溺爱的小孩,内心是空洞的。经常用愤怒来控制别人的,所以愤怒很多。对自己说:不能,不行,不可以。这个世界并...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24
说明:
说实话,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想狂揍孩子一顿?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能够管理好情绪的父母,只是想一想而已。而情绪容易失控的父母,却真的会对孩子大打出手。一旦孩子发脾气,很多父母常常会觉得他不听话,或者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的父母权威。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哪怕是合理的需求。其实,孩子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而你真的能耐心地去倾听和找寻原因吗?孩子没脾气才是真正的压抑还记得有一次在老家一个亲戚家里做客。亲戚家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当时奶奶在厨房准备饭菜,可是孩子就是一直嚷着要奶奶。那天他爸爸也在家,本来在看电视,一听到孩子闹就去把他拉拉过去。然后哄着孩子。没想到小家伙一点也不买爸爸的账。反而哭得更凶了。整个客厅里都是他的哭声。孩子爸爸似乎也被惹恼了。然后大声地吼道:“你到底要怎么样!”同时用手重重地在他的屁股上打了好几下。啪啪啪,声音很响。这时,孩子应该是被吓到了。懵了几秒,然后没哭了。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这样遭遇父亲的“暴力”。孩子被大声吼或者这样突然的挨打时,真的会表现得很乖。他怯生生地看着自己的爸爸。然后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他在想什么呢?说实话,爸爸发火时的样子,让我们大人都感受到了压力。而一个几岁的孩子被置于这样的坏情绪之中。他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可是造成的伤害却无法估计。在父母吼叫伤害中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他们靠着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看到孩子安静了后,爸爸放下他。他反而拉着爸爸的手去认墙上的挂画,好像生怕爸爸又会生气。那副懂事的模样,真的让人心疼。看到这里,突然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控制情绪这项技能,是容易学得会的,孩子长大了,自然能了解这项技能的好处与坏处,遇事懂得权衡利弊。而在一个应该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年纪,每天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失去孩子本该有的脾气和...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31
说明:
1.信任——“孩子,我相信你!” 2.倾听——“来,告诉我,为什么?” 3.欣赏——把孩子举起来,或者拍拍他的肩说:“这件事你做得很好,真了不起,我以你为骄傲!” 4.感谢——拥抱一下,不论孩子年纪多大,说一声:“谢谢!” 5.支持——坚定地告诉孩子:“不要怕,勇敢去做,我永远支持你。”6.放手——远远地看着,有时装作没看见。不到必要的时候,不要去制止,也不要帮他。7.身教——时刻提醒自己,也告诉身边的人:“注意,有孩子在。” 8.一起行动——“孩子,我和你一起来做吧!”“你写作业,我来看书。” 9.赋予责任——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我不能代替你,你要负责到底!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125
说明:
【导语】:孩子主动或被动扮演各种角色,是为了千方百计获得父母的接纳和爱,而这些角色会伴随他们一生。其实不论你信不信,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曾经的你扮演着哪种小孩?孩提时代扮演的角色会跟随我们一生,影响我们的程度取决于每个人在儿时接收的不同信息以及应对方式。这些角色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我们日后与恋人、朋友、同事和孩子的关系,也很有可能成为爱的一大绊脚石。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童年角色:乖孩子他们相信“我乖乖的就会被爱”他们总像小大人一样,听话、整洁、不惹事。当你认为“乖”等同于“爱”时,你告诉自己“我必须永远做个乖孩子”。长大后的你也努力成为“好朋友”“好搭档”“好家长”。想做个好人是正常的,但告诉自己必须永远都好才会被爱,那就是问题了。为“好”而努力的背后隐藏着“我不够好”的恐惧。你错把认可当成爱。你害怕一步走错便万劫不复。小帮手他们相信“只要我帮助你,你就会爱我”他们总像小天使或者小护士一样,把所有人放在自己之前,总是忙着做这做那。你若是个“小帮手”,则永远都在帮助别人,不允许自己被帮助。你用“给予者”的身份赢得友情,而对方则必然是个“接受者”。所以你的筋疲力尽和种种牺牲毫不令人惊奇。同样的,在浪漫关系里,你会吸引你想拯救的人。实际上需要被拯救的人是你。想帮助别人是爱的表现;相信自己必须一直帮助别人则是在祈求爱。小明星他们相信“当我出类拔萃时就会被爱”他们努力让父母骄傲、他人羡慕并享受着掌声。当你相信只有最好的一面才值得被爱时,你强迫自己尽量事事做到最好。对你来说,爱就像是奥斯卡奖,你必须表演到最好才能获此殊荣。你的努力实则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而做的补偿。“我不可爱”的原始恐惧不相信本真的我会比那个努力成为“杰出家长”“模范妻子”的我更加值得被爱。开心小孩他们相信“开心时的我更加惹人喜爱”他...
2018
-
11
-
23
点击次数:
146
说明:
很多家长反映,宝宝在妈妈面前会特别“娇气”,饭也不会吃了,路也不想走了,做什么都要粘着妈妈……这可能和妈妈陪伴不够,孩子缺乏安全感有关。当孩子表现得特别“娇气”时,妈妈应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同时加以正确引导。场景1:平常妈妈要上班,白天都是奶奶带六六,每天中午奶奶做好饭后,六六就自己坐在桌前等着,还主动要求戴围兜,然后自己吃完一整碗饭。等到晚上妈妈回家,六六就再也不好好吃饭了,兴奋地跑来跑起,吃饭也要妈妈喂,对食物也是挑三拣四。场景2:六六和爸爸一起出门时,总是自己走路,和妈妈一起出门时却总是要妈妈抱,有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也总是要且只要妈妈一个人抱。妈妈累成狗,爸爸悠闲地抄着双手,却还“无奈”地表示:“不是我不抱哦。”场景3:六六每天睡前都要听故事,但只要妈妈一个人讲,有时候妈妈累了,想让爸爸讲故事,他还会直接把爸爸“赶”出房间。场景4:一到周末,六六就会一刻不停地跟着妈妈,妈妈做饭要跟着,妈妈进房间换衣服要跟着,就连妈妈上厕所也要跟着,还美其名曰:“我陪妈妈上厕所。”奶奶还发现,一到周末妈妈在家时,六六的要求就变多了,不满足他的要求就扁嘴开哭。孩子在妈妈前面特别“娇气” 或是缺乏安全感 其实很多孩子都会有这种情况,也就是俗话说的“撒娘娇”、“见娘愁”。孩子在妈妈面前会特别“娇气”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孩子天生依赖妈妈 孩子天生最依赖的人就是妈妈,他喜欢妈妈的味道,喜欢妈妈的微笑,喜欢和妈妈一起玩。其实孩子非常懂得察言观色,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判断,妈妈是孩子心里最信任的人,他知道妈妈是会随时保护他疼爱他的,所以他也会利用这一点跟妈妈撒娇。2缺乏安全感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职场妈妈身上,妈妈白天要上班,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实际上很短,而孩子需要通过妈妈的陪伴来建立“首要幸福感”(首要...
2014
-
07
-
01
点击次数:
139
说明:
成长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你一直在避开许许多多生命中的痛苦。借着避开,你无法摧毁它们,它们会继续累积。你继续吞下你的痛苦,那些痛苦都停留在你的系统里,那就是为什么成长是那么地痛苦。当你开始成长,当你决定去成长,你就必须去面对所有那些你所压抑的痛苦,你不能够只是绕过它们。 你以一种错误的方式被抚养长大。很不幸地,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有一个社会是不压抑痛苦的,所有的社会都要依靠压抑,他们压抑两件事:一个就是痛苦,另外一个就是快乐。他们之所以压抑快乐也是因为痛苦,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你没有太快乐,你就永远不会变得太不快乐,如果喜悦被摧毁了,你就永远不会处于很深的痛苦之中。为了要避免痛苦,所以他们避开快乐,为了要避免死亡,所以他们避开生命。 那个逻辑是有一些道理的,这两者一起成长,如果你想要有一个狂喜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接受很多大的痛苦。如果你想要有喜马拉雅山的高峰,那么你也会有山谷,然而山谷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你去面对它的方式必须有所不同。你可以享受两者!山峰很美,山谷也很美。有些时候一个人必须去享受山峰,有些时候一个人必须放松在山谷里。 山峰是阳光普照的,它跟天空在对话。而山谷是阴暗的,但是每当你想要休息,你就必须进入到阴暗的山谷。如果你想要有山峰,你将需要把你的根伸入山谷,你的根进入得越深,你的树木就会长得越高。树木没有根无法成长,那些根必须深入泥土。 痛苦和快乐是生命固有的部份。人们非常害怕痛苦,因此他们就压抑痛苦,他们避开所有会带来痛苦的情况,他们继续规避痛苦。最后他们无意中碰到了那个事实:如果你真的想要避开痛苦,你就必须避开快乐。那就是为什么你们的和尚避开快乐,他们害怕快乐,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避开所有痛苦的可能性。他们知道如果你避开快乐,那么很自然地大的痛苦也不可能产生,它只能以快乐的影子出现。那...
2014
-
07
-
01
点击次数:
129
说明: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也许看完文章您会有很多的收获心得。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辩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个观点: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则要懂得吃亏;打回去啊。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澡堂,每个人都自顾自,似乎没什么交集。女孩很喜欢去游乐场,三岁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总是感觉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脸。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因为女孩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女孩没有哭,她比妈妈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那个男孩子的手臂上。男孩子开始大哭,女孩和妈妈站在原地。女孩还是会胆小,不停地往妈妈身上凑。但她知道,妈妈从来不随意批评她,犯错需要承担责任,女孩认为她并不是主要的过错一方。男孩撒泼打滚躺在地上,女孩和妈妈站在一边。这时候男孩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的人,只说:“妹妹打我”。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女孩的妈妈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孩脸上还有她儿子的浅浅的掌印。女孩的妈妈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了男孩母亲整个事情的过程:⊙ 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男孩的母亲在听完整个过程后,斜了一眼女孩的妈妈,抱着儿子就走。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此时,一个孩子的家教显露无疑。看到男孩走了,女孩看起来很高兴,搂着自己的妈妈又亲...
2014
-
07
-
01
点击次数:
130
说明:
-01-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孕育力量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课程)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在德国,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02-师法自然:宪法禁止学前的知识灌输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但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不少的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03-静待花开: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一些中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或许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
2014
-
07
-
01
点击次数: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