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也许看完文章您会有很多的收获心得。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辩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个观点: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则要懂得吃亏;打回去啊。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澡堂,每个人都自顾自,似乎没什么交集。女孩很喜欢去游乐场,三岁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总是感觉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脸。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因为女孩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女孩没有哭,她比妈妈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那个男孩子的手臂上。男孩子开始大哭,女孩和妈妈站在原地。女孩还是会胆小,不停地往妈妈身上凑。但她知道,妈妈从来不随意批评她,犯错需要承担责任,女孩认为她并不是主要的过错一方。男孩撒泼打滚躺在地上,女孩和妈妈站在一边。这时候男孩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的人,只说:“妹妹打我”。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女孩的妈妈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孩脸上还有她儿子的浅浅的掌印。女孩的妈妈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了男孩母亲整个事情的过程:⊙ 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男孩的母亲在听完整个过程后,斜了一眼女孩的妈妈,抱着儿子就走。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此时,一个孩子的家教显露无疑。看到男孩走了,女孩看起来很高兴,搂着自己的妈妈又亲...
2014
-
07
-
01
点击次数:
130
说明:
-01-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孕育力量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课程)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在德国,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02-师法自然:宪法禁止学前的知识灌输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但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不少的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03-静待花开: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一些中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或许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
2014
-
07
-
01
点击次数: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