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上面案例中,女孩的妈妈在看到孩子被别人打,女孩还击的时候为什么没拉住她?因为这位妈妈相信自己孩子的判断,而事实也证明,在孩子的心中,永远是爱憎分明的,TA们对于爱TA的人充满着好感,对伤害TA的人会回击,而这又是人最初也最珍贵的棱角。
对别人的伤害忍让,甚至以德报怨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恶的判断,让伤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随意被伤害,其实就是一种本能。
(1)教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表达自保的意愿
“不对,不是这样的”
“你打人不对!”
“这是我的东西,还给我!”
无论是自己的意识,身体还是物品,这些对自我权力坚决的捍卫,会让对方知道你不是那个可以任由人揉捏的软柿子。
因为很多孩子在最开始打人的时候都是带着试探,你不反抗,只知道哭闹,他则会越来越过分,他会慢慢跨越正常人际相处的那个范围,来抢夺原本属于你的权利。
捍卫自己的权益,这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意味着自己的一个底线。将别人对你的欺负在试探中就扼杀掉。
(2)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一位爸爸兴致勃勃的去观摩女儿排练芭蕾舞,却意外的发现有个小女孩坏笑着故意踩了一下自己女儿,然后用力的把女儿推倒在地 性
而这时候,老师回过头来,却只是提醒他女儿要站稳,女儿委屈,那个推人的小女孩则回以得逞挑衅的眼神。
回家路上,爸爸和女儿聊天,得知女儿经常被打后,惊讶的问女儿为何不还手?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女儿说:“因为你不让。
女儿说:“你说的尽量通过交流来解决。”爸爸愣住,哑口无言。然后教孩子:“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用暴力还击!”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开讲啦》做客的时候,就告诉大家要增强自己的体格,要有体育锻炼,不能一推就倒。
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会比较瘦弱。但是打不过,也不能任由人欺负。哪怕是拖着对方在泥里打滚,也要让对方疼,不敢再来肆意欺负自己。
(3)接纳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
当孩子打回去的时候,我们不必再虚伪的去说:“不能打人”。因为这是他所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要说的是分寸,即便是还击,哪些地方不能打。
当孩子不还手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不还手的原因。不要觉得他吃亏了没用,而是接纳他的情绪。
这个为什么很重要,因为这种共情会让孩子有底气,自己的选择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而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会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气场:
我不爱动手,并不代表我就会被随意欺负。
就算你比我强,我也不怕你!让孩子坚定这份觉知很重要。